湖北民政:宜昌市兴山县|基层老年协会补位“分片互助共享”到位
近年来,兴山县以建强基层老年协会为抓手,探索党建引领下的“分片互助共享”养老模式,着力破解农村养老缺组织、缺阵地、缺人手、缺服务等问题,让在外子女放心、在家老人舒心、村党组织安心。
湖北省兴山县地处鄂西山区,目前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.1万人,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达76%,老年人口规模大、居住分散,空巢家庭多。近年来,兴山县以建强基层老年协会为抓手,探索党建引领下的“分片互助共享”养老模式,着力破解农村养老缺组织、缺阵地、缺人手、缺服务等问题,让在外子女放心、在家老人舒心、村党组织安心。
搭建标准体系 健全基层协会组织
一是明晰架构定职责。村党支部牵头,按程序推选产生老年协会会长、副会长各1名。会长在村“两委”领导下负责组织全村老年人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,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;负责管理农村互助照料中心、志愿服务积分认定及兑换工作。协会成员负责落实志愿服务,组织老年人开展学习教育、文化娱乐、健康体检等活动。
二是严格标准挑精兵。兴山县分层分类明确老年协会成员选任标准:挑选村里具有一定影响力、号召力的“五老”人员或德高望重、热心养老事业的人担任会长,村卫生室负责人或其他乡贤能人担任副会长,吸纳有意愿的健康低龄老年人、党员、志愿者、老年人家属为会员。
三是建强自身优服务。老年协会统筹管理村级养老事务,发动乡贤能人、爱心人士关注并参与农村养老工作;链接社会慈善资源,协调社工、社会组织、专业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多元服务。目前,全县超过30%的村老年协会完成社会团体法人登记,建立独立运行机制并承接相关服务。
充分发挥作用 创建互助养老模式
首先,建立分片养老机制。兴山县遵循“院落相近、利益共融、规模适度”原则,以屋场和村湾为单元,按照“15分钟服务半径”在全村划定互助区,共形成600余个互助区。每个互助区由群众按照“六有”(有空房、有场坝、有觉悟、有爱心、有担当、有威望)标准推选1个家庭担任中心户,老年协会为中心户统一配备“互助养老共享箱”,包含理发剪、血压计、血糖仪、非处方应急药品等。依托农村公益性岗位、小组长、低龄健康老年人,兴山县在每个互助区选聘3—5名互助员,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性、常态化日常服务,实行积分制管理。同时,各村汇集村内党员、“五老”人员、乡贤能人、爱心村民,链接专业社工、社会养老机构、医疗机构、志愿组织组建“走读式”志愿互助队,立足“年龄小帮大、身体好帮差”,在老年人中建立邻里“手拉手”互助对子,确保每位老年人有人管、有人帮。
其次,落实日常互助任务。互助员及其他志愿服务力量主要为老年人提供5项基础服务:“早看炊烟晚看灯”,对重点关注对象落实“一看二问三上门”,随时关注老年人起居、安全和健康情况;“勤理头发多寒暄”,依托中心户开展走门串户、嘘寒问暖,并为有需求的老人理发;“月洗床单季换衣”,定期上门查看老年人居室卫生,清洗床单被褥、整理衣物;“常问病痛急送诊”,帮助患病老年人买药、熬药,有紧急情况及时送医;“生日重阳两重席”,以片区为单位,组织老年人过集体生日,重阳节组织老年人聚餐,让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。
最后,完善共享养老功能。兴山县依托村卫生室建立互助医养中心,为老年人提供医疗、康复、体检等专业化服务,实现“村里可住院,就地享康养”;建设在线监测系统,为重点老年人家庭安装摄像头、发放智能手环等,实现监测报警、健康跟踪、紧急呼叫及时响应;开办幸福食堂,通过食堂就餐、就近配餐、邻里送餐等多种形式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;开设志愿积分超市,制定农村互助养老积分管理和兑换办法,充分调动志愿者工作积极性。
形成资源合力 保障持续健康运行
第一,党委政府高度重视。兴山县委、县政府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和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统揽,主要领导召开推进会,开展专题调研;组织部门统筹主抓,完善工作推进制度设计,并提供有力保障;乡镇扛责上肩,坚持镇、村联动,确保工作落地落实。
第二,民政部门积极作为。兴山县制定农村互助养老操作指南,指导基层探索实践,通过整合适老化改造、家庭床位建设、农村日间照料中心提档升级等项目资源,强化农村互助养老硬件支撑,为每个老年协会落实每年1万元以奖代补支持;民政部门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,组建工作专班指导协会制章程、定制度、搞培训,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能力。
第三,社会各界鼎力支持。兴山县老年协会积极承接农村互助照料中心运营等服务项目,增强自身“造血”功能;依托“幸福家园”“公益创投”等项目募集互助养老资金50多万元;乡贤能人无偿捐赠30余万元,老年人亲属和群众自发捐款捐物价值100余万元;相关部门积极推动资源、服务、人员下沉,开展农村养老人才培训班4期,共培训护理员、理发师等500余名,农村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。【刊载于《湖北民政》市州民政动态一周读2024年12月23日-12月27日 作者:兴山县民政局党组书记、局长 万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