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宜昌市民政局关于对2023年度群众意见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情况的报告

日期:2024-12-09 10:52来源:宜昌市民政局
责任编辑:岳晓林阅读量:

  根据市直机关“双争”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《关于对2023年度群众意见进行反馈整改的通知》(宜直“双争”办文﹝2024﹞2号)文件要求,市民政局结合工作实际,积极认领共性意见3条,个性意见1条,制定了整改方案,明确了整改责任,先行先改,立行立改,将整改方案在局网站进行了公示,接受群众监督。目前认领的3条共性意见、1条个性意见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将长期坚持。现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如下:

  一、共性意见

  意见1:进一步精简会议、报表,让基层有更多时间、精力抓落实,处理发展中的突出问题。

  整改完成情况:1.会议效率显著提升。通过严格控制会议总量,全年会议数量相比2023年成功减少了40%,有效缓解了“会议多、会议长”的问题。

  2.会议审批流程更加规范。全市性会议严格按照计划管理,未经市政府批准不召开。单项业务会议和机关干部大会需经局主要领导审批,进一步强化了责任落实,避免了会议的随意性和重复性。

  3.参会成本有效降低。通过提倡视频会议方式,大幅减少了人员聚集和差旅费用,同时严格控制参会人数,禁止无关人员陪会,使得会议更加精简高效。合并召开可合并的会议,将全市性会议原则上只开到下一级的做法,进一步减轻了基层负担,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。

  4.基层负担明显减轻。严格限制非必要报表的提交,有效遏制了“报表繁多”的现象。在要求基层报送材料前进行盘点梳理,实现了一次性告知、一次性上报,大大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。此外,充分利用数据平台提取数据,避免了基层重复报送,使得基层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服务群众和解决实际问题。

  意见2:调查研究要真正深入群众、基层、市场主体摸实情、解难题,不要以召开座谈会、汇报会等少数人参加的形式代替。

  整改完成情况:1.加强了对基层的了解。通过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,局领导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基层,与基层单位和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,更直接地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和存在的问题。开通电话热线,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问题反映渠道,确保了民意的畅通表达。对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、及时反馈并跟踪处理,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,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。

  2.提升了调研的实效性。明确走访调研纪律,均采取“四不两直”方式,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,确保了调研的真实性和深入性。调研以解决问题为主,调研结果更加客观、准确。同时,禁止将留痕资料视同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和成效,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。

  3.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。通过加强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交流,特别是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对口联系企业的常态化联系,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、市场需求及遇到的困难,提供更加精准、有效的服务保障。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,出台《宜昌市老年人助餐服务实施方案(试行)》等文件,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。

  4.全面了解救助政策落实情况。2024年4月25日至26日,市社会救助局一行5人到长阳自治县都镇湾镇麻池村开展为期两天的驻点调研。分3组与县救助中心、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入户调研,共走访低保、特困、重残未纳入等困难对象59户81人,以“解剖麻雀”的方式,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

  意见3:多出台普惠性政策,更好地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。

  整改完成情况:1.加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。依托城乡养老服务设施、社会餐饮企业、单位食堂等市场主体,按照“幸福食堂+老年助餐点+老年餐桌”模式,合理建设和设置老年助餐服务机构,截至目前,已经建设老年助餐机构194个。

  2.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。联合市场监管、卫健等部门开展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督检查,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开展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考评,督促和指导养老机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,增强老年人养老服务获得感幸福感。

  3.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。今年来,完成省十大民生实事任务(12个养老服务综合体、24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,124个老年助餐项目),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(站)达到319个,提供助餐、助洁等“六助一护”服务,让更多老年人群体享受更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。

  4.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。城区高龄津贴完成提标,80-100岁城区老年人在原有基础上翻倍,为城区老年人免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,夷陵区、宜都等地陆续跟进实施。

  5.持续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心关爱保护。印发《宜昌市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,开展精神素养提升、监护提质、精准关爱帮扶、安全防护、固本强基“五大行动”,全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的深入落实。全市共建成工作站113个,组建了由113名儿童督导员、1621名儿童主任参与的儿童关爱队伍,全市共投入623万元开展41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社会公益项目,指导五峰自治县、长阳自治县申报入选“童伴妈妈”项目县,培育登记儿童类社区社会组织272个,8个未成年人关心关爱项目入围2024年“聚公益微光•建典范城市”宜昌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决赛。

  6.充分发挥临时救助“救急解难”作用。实行“小金额先行救助”、事后补充说明情况。急难型临时救助金,严格控制在2天内发放到位;支出型临时救助在20个工作日内发放到位。临时救助严格执行村(社区)800元及以下、乡镇(街道)4倍城市低保3520元及以下、县市区12倍城市低保10560元及以下的标准,重大困难情形“一事一议”。今年以来,全市共实施临时救助1.01万人2633万元。

  二、个性意见

  意见1:高龄津贴每月核查,增加群众负担

  整改完成情况:1.依托宜荆荆都市圈公共服务通办工作,配合大数据局加快建立高龄津贴申报平台,使户籍在都市圈内的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不用往返,实现异地申报,待遇直享,将高龄津贴数据与省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打通,利用技术手段减少上门核查次数,让数据跑路,减少群众负担。

  2.规范高龄津贴核查频率,按需核查,采取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比对,减少线下核查次数。对特殊情况确实需要线下核查的,规范核查程序,通过上门、视频或者电话方式,将核查内容融入网格员日常巡访内容,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。

  宜昌市民政局     

  2024年12月9日